5 月,读了 11 本好书

5 月,读了 11 本好书

閱讀本文約花費: 14 (分鐘)

池建强 MacTalk

六一刚过,回看这小半年,世界变动之快,吓尿指数仍然灵验。难怪李彦宏演讲时说,面对技术列车呼啸向前,对企业来说关键的是先上牌桌,只要还在游戏里,才有参与制定规则的机会,才有全球竞赛的入场券。不知一年后,我们会不会有到乡翻似烂柯人之感。总结 5 月,时而兴奋,时而困惑,时而有所感,时而不思进取,但始终充满激情。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东西,只会重复或加速已经存在的事物。向王小波看齐,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今年发生的事不少,想从中看出点名堂,做一个智慧的人,还是得继续读点书。我整理了 5 月份读后特想推荐给你的 3 本书,正经一本,闲书两册。小盖这个月读了不少好书,也写了一份书单推荐了 8 本。一共 11 本,我俩都写了推荐语,还附上了豆瓣的评分。想读哪本,随你喜欢。如果你也读过,非常欢迎留言,我们可以多聊两句。以下,Enjoy。

01 《俞军产品方法论》:以产品为笔,与世界对话五月我在星球为用户解读的书就是这本,拆书之前把这本书又通读了一遍。创业之后,算是有了新的感悟。在创业的过程里,我们会遇到:什么是企业、用户、产品,什么是交易,什么是交易模型,效用、成本、边际、供需定律,如何做产品决策,等等,如果你搞不定这些概念和逻辑并把它们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产品里,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这些内容,书里都有讲。很多人反馈,这本产品书读起来费劲,读不懂,不如龙哥的书有意思,主要的原因是,俞军的书概念比较多,讲逻辑和系统,有流程有公式,更像教科书,俗称就是干货比较多,如果用户不懂概念又不愿意去查,就容易跟不上,学不进去,但高阶一点的产品或业务人员都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更容易理解这些内容。一本值得踮起脚尖阅读的书。

02《我是这个世界的间谍》:薇薇安·迈尔街拍精选摄影集我喜欢摄影艺术,爱拍照片,经常摆弄相机,所以每月都会仔细阅读一本摄影画册。五月看的是薇薇安·迈尔的《我是这个世界的间谍》。薇薇安·迈尔是一位保姆,也是伟大的摄影师。她在当保姆的同时,手持禄来 2.8f 等系列胶片机,拍摄了十五万张胶片。她如同人间刺客,一言不发,默默记录了那个时代。发现并出版了她作品的约翰·马卢夫说:> 迈尔极度注重隐私,加上她对自己摄影才华的不自信,差点埋没了这些收藏。很有可能,迈尔的照片,就会淹没于那些塞爆了储藏箱的现成物品、艺术书籍、剪报、家庭碟片、小玩意儿、小摆设之中了。> 随着大家日益渴望看到她的照片,我也被敦促着,成了迈尔这些摄影遗产的监护人。得幸于此,以及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迈尔,了解其生活和艺术的需求,我有幸与一些世界顶级的摄影师同名。这感觉,既让我受之有愧,又如梦似幻。我一直都很喜欢迈尔的一句话,摘自她的一个录音,我们可以由此听出她对生命和死亡的哲思:“我们得为他人腾出地方来。就像个转盘,你登场,你走到终点,而别人也有机会走到终点,如此反复,另一拔人再登场。太阳底下无新事。”

03《孤星之旅:苏东坡传》我是读库的大会员,最新一期大会员读物里,就包含这本孤星之旅。幸亏如此,否则我很可能错过这本好书。这本书和我们之前读过的古代名人传记完全不同,作者周文翰曾任文化记者,他试图跨越古今间的信息差,以近似贴身随访的方式,“直播”苏轼真实的成长、成名又为名所累的人生行旅,写他眼睛能够看到的“视觉景观”,写他耳朵能听到的“信息环境”,也写他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应对种种复杂的人事,如何用写作、绘画、游赏乃至笑话等艺术方式面对接连而来的恶意和艰困,让自己的生命得以丰富和超越。苏轼无疑是我们倍感亲切的古人,天才诗人,豁达开朗,风轻云淡,即便贬谪,也言辞洒脱,但随着作者的视角进入这趟孤星之旅,我们会发现,苏轼在进入仕途之后很多时间都在贬谪流放中度过,天纵奇才,也有说不出的苦衷。所谓人人深陷牢笼,古今如是。你可曾想过,如果能穿越回九百多年前的宋朝,遇到正在旅途中的苏轼,你会想陪他去什么地方,聊些什么?可以读这本书,重建苏轼的人生之旅,展开一段段穿越时空的随行采访,并在一幕幕具体的情境中构筑了苏轼眼中的北宋。

04 《M 型社会》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出版时间为 2015 年。我们惯常认为,在日本这样的国家,中产阶级占大多数。但大前研一觉得,“2005 年前后,日本的收入阶层在经济的长期衰退中两极分化,中低收入层和高收入层已经成为人数最多的社会阶层。中产只有一小部分。” 今年,中国的经济也并没有那么乐观,我越来越觉得,大前研一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我从这本书中,学到了一些 M 型社会的具体生活建议,挺有启发的。

05《成瘾:在放纵中寻找平衡》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正视自己和手机的关系。吃饭时刷手机,电梯里刷手机,地铁上刷手机。除了洗澡,大部分双手空下来的时间,都离不开手机。我四月有段时间,就是这样的状态。几乎是无意识的解锁,打开朋友圈,或者其他软件,开刷。越对手机依赖,越会没有耐心。通过手机,我们很容易获取简单的快乐,但私以为,那种近乎没有门槛和养分的快乐会让我们精神上脆弱不已。人需要适当的痛苦来滋养。

06《风格感觉:21 世纪写作指南》这本书很早之前就读过,这个月翻出来重读了推荐序和第二章的“写作中的坏习惯”,以提醒自己什么样的文字是好的。比如,不用过度使用引号。引号有特定的用法——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但有的作者,喜欢用引号来掩饰自己对某个词的不确定,所以通篇下来,有特别多的引号。平克说:“不要用引号做自我辩解”。再比如,不要板着脸讲道理,让文字有对话感。少用大词,少用模糊词汇。准确和生动是好内容的标准。

07《我与地坛》微信读书给我推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时候,我还愣怔半天。来北京多年,我没去过地坛,但却感觉对这地儿特别熟悉。而这种熟悉,则是来源于小学课本。那时年纪尚小,我硬着头皮朗诵,根本无法体会史铁生所处的人生困境。这回再读,我频频落泪。“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我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地,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到一点儿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写得动人。风便是母亲,她还是像之前那样,担心身体突然残疾的儿子想不开,不敢打扰,却又操心。

08《详谈:李敬泽》之前没有读过李敬泽的作品,也不认识他。通过这本小册子,算是对他有个较为立体的理解。李敬泽之前是《人民文学》的主编,他接触过特别多的作家,自己本身也是作家。他谈到很多关于创作的感受和经验,挺让人释怀的。比如,“中国的大作家我都熟悉,在写作中,都是充满了失败感,充满了对自己的怀疑的。所以写作真的是一个苦活。别人觉得你们什么也不干,天天晃悠,但如果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写作者,你肯定充满了焦虑。”“作家们出来都说得很潇洒,说自己不在乎,实际上没人不在乎。你自己写东西你就知道了,常常是卑微到尘埃里。” 大作家都是如此,我辈何惧?

09《跨越鸿沟》陆奇曾在公众场合多次推荐过这本书,创业做产品的同学可以看看。要我说,它核心其实就阐述了我喜欢的著名画家蔡志忠老师的一句话:“人生不是走斜坡,你持续走就可以走到巅峰。人生是上台阶,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 把那句话中的“人生”换成“产品”就可以了。一个产品的渗透策略,应该是分阶段的。不同的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我们意识到产品发展过程中,有阶段的区分,这至关重要。

10《笑在生长》一本讲中国脱口秀,特别是笑果文化发展的书,现在微信读书已经下架了。因为认识书的作者,所以去年刚出版时我就精读过。这一回,笑果出事,我又从书架把它拿下来,翻了其中几个段落。我喜欢脱口秀,喜欢那些幽默有才华的人。希望笑果文化能复盘经验,尽快走出来吧。听说他们还做了一款新节目,一直念想着看。每年的腾讯会员,我都是看脱口秀时才会充。

11《模仿欲望》中信的新书,值得一读。我们有时候会嫉妒自己的好朋友,他升职了,恭喜之余,也有点嫉妒,然后忍不住想攀比。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有嫉妒和攀比之心。前段时间,我看我爸退休在家,还转发一篇文章,标题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不强求”。哈哈哈,看起来特别唯心。人们为什么会嫉妒和攀比? 法国思想家、勒内·基拉尔教授认为,大多数欲望都是模仿的结果。这本书,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哪些人和事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以及如何及时觉察并纠偏。

Rate this pos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