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BBS站-PTT鄉民傳奇
閱讀本文約花費: 12 (分鐘)
1994年成立的BBS站PTT,挾著超高人氣與多元活躍的網民能量,已成為擁有兩百多萬名用戶的本土熱門論壇。
這處游移於虛擬與現實的網路空間,不但孕育出獨具台灣特色的「鄉民文化」,更串連起各地的網友投入公共議題,成為國際間少有的現象。
點開台灣最大BBS(電子布告欄,Bulletin Board System)站「PTT」,自稱「鄉民」的學生、上班族,以代號活躍其間,就連五月天主唱阿信、熱血棒球主播徐展元和網路作家九把刀都是「PTT的資深鄉民」。
尤其在凌晨高峰時段,經常有數十萬網民流連在「留學板」、「旅遊板」等各式看板,或在最熱門的「八卦板」發布噓文、推文,激烈交鋒。
2012年,導演林世勇取材自PTT真實事件,拍攝國片《BBS鄉民的正義》,勾勒虛擬社群關係,成為國內外第一部以BBS為背景的電影創作。
台灣BBS站30年,國際罕見
BBS站PTT以陽春簡易的瀏覽介面存活至今,成為超高人氣的網路言論平台。專研網路社群關係的政大社會系副教授黃厚銘說,「這是國際間極為罕見的現象。」
1984年,教育部選定交通大學與中山大學推動學術網路,推助了兩校發展BBS。未獲選的台灣大學,則由校方成立「椰林風情」,與交大「鳳凰城」、中山大學的「美麗之島」並稱3大BBS校站。
1990年代中期後,BBS站曾因發文管理爭議一度與校方關係緊張。1995年,政大因校站「醉夢溪畔」張貼誹謗老師文章,決定關站;2000年,台大椰林風情也因網戀、一夜情氾濫,取消暱稱功能。使用者在校方管理轉趨保守後,大量出逃。
在此同時,BBS架站門檻大幅降低,有學生開始自籌資金,以學術頻寬架設私人BBS站。1996年,台大電機系學生駱子逸首開先例,成立「陽光沙灘」BBS站,並釋出技術。
眾多使用者相繼跟進,成立電玩為主題的「巴哈姆特」、強調女性主義特色的「自己的房間」、討論影視戲劇的「CIA中情局」以及PTT等數十個私站,催生出台灣BBS的黃金盛世。「當時每天凌晨,都有近萬人上線聊天,」黃厚銘說起當時BBS的熱鬧景象。
高人氣的BBS站成為網路創業者的試驗地。1999年,巴哈姆特宣布脫離學術網路,轉型成為現今全台最大的動漫電玩論壇;2000年,由史丹佛校友與台大資工系學生所籌組的商業BBS站KKcity也吸納大量使用者,盛極一時;祭出相片儲存容量衝出高人氣的交大無名小站,在2005年轉為商業公司後,更帶起台灣部落格浪潮。
當其他未商業化的BBS開始面臨管理斷層時,由台大資工系學生杜奕謹在1994年成立的PTT則以團隊的管理分工,成功存活於「後BBS時代」,甚至吸納陽光沙灘、小魚與紫色花園2大BBS站,走向獨大。
專業分工、自由言論,PTT獨大
PTT公關部部長陳奐宇表示,杜奕瑾在創立初期,主動推動團隊分工,有別其它BBS站由創辦者身兼管理者與技術開發,PTT管理群已發展出帳號部、新聞活動部、法務部等多工職能,並納入法律系、政治系等非理工背景的成員,共同管理PTT。
尤其在巴哈姆特、無名小站相繼轉型後,PTT堅守非營利的原則,反而樹立起超然的可信度。「少了商業色彩,不但提升站上資訊的可信度,也創造多元自由的言論空間,」陳奐宇說。
至今,PTT站上擁有三千多個主題廣泛的看板,像是僅有小眾喜好的芭比娃娃板,或是交換小道消息喧鬧不已的八卦板,都共存於站上。「因為沒有營利包袱,無法存活在商業論壇中的小眾主題都能保留在PTT,」陳奐宇說。
資訊經由反覆辯證,也增加了可靠性。陳奐宇舉例,平日僅有三十多名用戶上線的戰史板,就曾有人發表國民黨遷台導致台灣通膨的看法。但隨即有網友反駁指出,日本撤退前加發一倍貨幣,才是台灣戰後通貨膨脹的主因。
「不像部落格板主能刪除留言者文章,權力關係不對等,PTT站上的網友彼此都是平等的,」陳奐宇說。正反意見並存的言論空間,PTT使用者得隨時面對「戰文」挑戰。
高人氣PTT,起鬨文化熱潮
以文字傳遞的PTT,是現有唯一容許百萬網民在線,且不影響流速的網路媒介,因而吸引大量網民。成立20年的PTT也不斷吸納他站創新功能。譬如PTT網民用來點歌傳達心意的虛擬P幣,就是仿自「小魚與紫色花園」的「花園幣」;又如Facebook廣受歡迎的按讚功能,PTT早有形式相仿的推文、噓文機制。此外,黃厚銘指出,PTT提供的隱匿性,也貼近現代人既想群聚取暖,又想保有個人自主的矛盾心理,「呈顯了個人對社會的愛恨交織狀態,」他說。
他解釋,藉由網路連結與匿名的特性,PTT使用者透過網路認識彼此時,也能經由網路的屏蔽卸除現實裡承擔的人際壓力。黃厚銘以「流動的群聚」(Mob-ility)一詞,形容網友的互動。
2005年,PTT逐漸走向「大者恆大」,衍生的「起鬨文化」使得人氣節節攀昇。黃厚銘分析,PTT入口畫面顯示的在線人數,以「紫爆」象徵同一時間有10萬人集中在單一看板等細緻設計,都鼓吹網友到PTT湊熱鬧。不少用戶邊看球賽轉播、最新熱門戲劇時,還一面登入PTT分享心得的「LIVE文」,就是「起鬨文化」的最佳表徵。
鄉民文化「踹共」,社群認同萌生
眾多無厘頭,反映當下時事的戲謔詞句不斷在PTT衍生。例如取自「出來講」台語諧音的「踹共」,為釋疑事件經過發展出的「懶人包」解說法,自嘲自己是loser的「魯蛇」用詞,都顯示了PTT網友自成一格的用語特色。
至於已成為PTT使用者代號的「鄉民」一詞,則源自港星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用語。2004年,站長調停板上紛爭時引用:「請看熱鬧的『鄉民』退到黃線外面去。」將帶有貶意的「鄉民」一詞,轉變為PTT網友認同的稱號。而這些獨創於PTT的新式語彙,經由新聞媒體援引快速傳播,形塑出台灣特有的「鄉民文化」。
2013年,現為大學講師的PTT資深鄉民ffaarr更將站上過去20年來衍生的詞彙及歷年重大事件,編目出版為《PTT鄉民大百科》。
2011年PTT站方首度發行「PTT認同卡」,邀集三百多家商家加入提供優惠。第一年6萬張快速售罄,甚至引起高價轉售,因此又於2013年發行6萬張,再次引發搶購熱潮。「不像一般商業卡,發行PTT認同卡是為了凝聚『鄉民』認同,」陳奐宇說。
因為認同PTT與鄉民文化,眾多「神人級」的高手潛藏其中,時常寫出驚豔四座的專業「圈內」文。不少看板也樹立起專業地位,例如名列前十大熱門看板的電影板,即是電影熱賣與否的風向球。2007年,熱賣台幣五億多元的國片《海角七號》起初不被看好,但在PTT電影板上好評不斷後,開低走高逆勢創下國片票房新高。
嘉惠眾多學子的留學板,也是學生海外求學前必訪的資訊站。陳奐宇表示,不少使用者基於鄉民認同,加上求學過程從中受惠,學成歸國後,也會反饋經驗分享給他人,形成正向循環。
陳奐宇表示,近年Facebook崛起後,校園學子已不再透過BBS交換訊息,聊天社交。「每年暑假因應新鮮人入學的帳號申請潮,已鮮少出現高峰,」陳奐宇說。取而代之的是共鳴於公共政策、工作職場等議題的上班族群。
據PTT站方統計,目前用戶申請量每日仍有一千多名,年齡結構卻向上攀升,20歲以下的網友正逐年遞減。「儘管青年世代申請量減低,但用戶的使用年限卻延長了,」他說。
破解「萬人響應,一人到場」,展現動員實力
PTT大量的人氣也逐漸轉化為實際行動。黃厚銘指出,PTT創站初期,使用者在帳號、暱稱與名片檔多突顯個人的獨特性,如今的使用者更寧願以無名氏的「鄉民」身分展開行動。
2009年莫拉克風災釀成災情時,就有PTT鄉民率先於「八卦板」號召,並在短時間內籌組三十多人的「PTT鄉民救災團」,迅速成立災情平台,並募資南下救災。過去2年來,引起各方關注的野草莓運動、洪仲丘事件與太陽花學運,也都展現了PTT鄉民的動員能量。
沒有炫彩的特效,無須大量的網路資源,成立20年的PTT構築起的自由空間,讓大人物免去現實的壓力悠遊其中,也能讓默默無名的小人物化身專業神人,發揮影響力,各地的網民靠著PTT攜手串連,從虛擬世界走入社會,一起發揮「鄉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