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硕——中国英语博客第一人

王建硕——中国英语博客第一人

閱讀本文約花費: 36 (分鐘)

王建硕

  1.1999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在大学毕业后踏进了微软位于徐家汇美罗大厦里的GTSC(微软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办公室,一待就是近6年的时间。近6年的微软生涯中,王建硕几乎担任过每一个和技术有关的角色。他曾经是微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和渠道经理,还曾以项目经理的身份带领团队创建了微软亚洲技术社区,组建了微软高级培训(MAT)团队。
  2.2002年开始写英文BLOG,后改写中文BLOG,被业界誉为,国内最早写博客的人。
  3.爱好写英文博客,由于博客访问量激增,被eBay相中,2005年加入eBay,负责全权运作中国的分类广告网站。
  4.2005年3月1日,eBay在全球80个城市推出了线上分类信息站点,“百姓网”(原客齐集)作为其中之一在中中亮相,王建硕出任该项目的负责人.
  5.著名的IT评论者、专栏作家。现任百姓网CEO兼总经理。

用英文博客打开交流的窗

 王建硕的博客网址:http://www.wangjianshuo.com/(英文)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中文)王建硕的英文博客

    王建硕是一个外表温和、思维活跃、有着无数天马行空想法的人,他爱好写英文博客,由于住在上海,而上海的外籍人氏很多,他的博客内容很大部分是告诉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一些细节,有时他当外国人的导游。
  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写英文博客却是他的一大爱好,而且他的博客还有不少粉丝,70%都是老外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王晓洁发自北京 有这样一个生活在上海的中国人:他是中国第一批写博客的人,而且一开始写就用英文,一坚持就是1800多天;他的博客读者中70%都是老外。
  这个在外国人圈子里相当知名的博客写手叫王建硕。在现实生活中,他是著名的IT评论者、专栏作家以及客齐集中国区总经理;而在虚拟世界中,他只是热心的上海百事通,是外国人看中国的一扇窗。
  他总是看到这样的留言:Hi,我从Google上看到了你的博客,我计划要到上海旅行……;而留言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在上海打电话到旧金山,怎么打便宜?;我觉得上海人比我们国家的人焦虑得多;我觉得中国学者在外语上浪费了太多时间,阻碍了学术进步……这样的留言还常常掀起世界各国网友的热烈讨论。
  老外都爱找他帮忙


  写英文博客的中国人本来就不多,而像王建硕这样经营“上海生活指南”般英文博客的人就更少了。那么王建硕为什么对这样的博客情有独钟?这还要追溯到2000年。
  那时,他随便在自己的主页上发了一篇关于浦东机场的文字,可这篇文章竟然在Google排名第一,惊讶之余,他意识到上海的英文信息太少,老外在中国的生活肯定非常不方便。于是他觉得应该继续将“生活指南”写下去。2002年,王建硕把自己的阵地由主页转移到了博客上,但内容没什么变化。现在,他的博客分为“发现上海”“住在上海”“我的生活”“中国旅游”等等诸多栏目,如果外国人需要他帮忙的话,尽可以给他留言,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有一次,一个外国人想将硬币换成纸币,可是遭到了银行的拒绝,就给王建硕留言求助,王建硕立即答应帮他询问。他先是拨通了工行的电话,服务员居然说不知道,之后他屡屡碰壁,几经周折后才得到了准确答案:将硬币换成纸币需要依据硬币数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对此,王建硕感触颇深:“就说换纸币的事吧,连我都是打了好几个电话才知道该怎么办的,更别提外国人了。”
  好事干出名 政府找上门


  最让王建硕难忘的还要数“应急电话须知”这篇博文了:“找警察打110,火警是119而不是911。”这样的文章却得到了老外的强烈反响,有人甚至留言:所有在上海的外国人都把帽子扔上天吧!王建硕说:“他们觉得这种信息太重要了,可怎么没人告诉他们呢?”
  由此,王建硕觉得中国的服务业需要向发达国家多学习,在软件上多下功夫。他向《国际先驱导报》举例说:“比如美国,他们公共服务都会考虑到外国人的特殊需要,信息中心、语言服务点随处可见,租车、存钱、交水电费的时候都不会感到任何麻烦。”
  2003年,为了让网友更方便地找到自己,王建硕在博客上公布了手机号,而没想到,上海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竟然也在去年拨通了他的电话,他们决定授予王建硕代表旅委为老外服务的特权——如果外国人遇到什么困难,王建硕也解决不了的话,他就可以随时找旅委的官员咨询。
  用交流代替偏见
  最近,王建硕接到美国国家广播电台的采访邀请,话题是“中国的新闻管制”,这是继BBC后第二个采访他此类问题的外媒。“外国人刚到中国,总是关心新闻管制、计划生育、共产主义和人权问题。”王建硕不无调侃地说。
  他在博客中写道:“看一个老外是不是第一次来中国,就看他是否问你新闻管制的问题。”网友Josh给他留言,不理解他为什么明明知道外媒“不怀好意”还要接受采访。王建硕却十分坦然:“彼此本来就缺乏了解,那么多一些交流总比没有交流要好啊!”
  某些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在王建硕看来,“连偏见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太模糊了。“尤其是美国人,我所接触的大部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了解仅限于‘中国是文明古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王建硕认为,不仅外国人对中国存在偏见,中国人对外国也是一样:“我们一到日本就询问教科书,在伊拉克就和人家聊战争。”
  有些媒体报道将王建硕描述成联结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将他的博客比作赛珍珠、林语堂的书籍。王建硕本人则觉得这话有些重了。“其实,我就是盲人摸象这个寓言里的一个盲人罢了。”他认为,这个故事最能解释人们在观念上存在的种种分歧。“大家的看法都没错,只是需要交流。可以说我是一个盲人,博客上的评论者则是另外一些盲人,博客的好处就是能让所有的盲人和彼此分享自己摸到的部分。”改变世界的往往不是天才    说王建硕是个“创业路上的年轻人”或许有些不够贴切,毕竟作为eBay独资子公司在中国最高层的管理者,已经经营了接近两年的客齐集如今也算得上是半家 “老字号”了。但如果以记者手记里提到的那几位作为参照的话,王建硕的确还是个创业者。实际上他自己也更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创业者而非经理人。

  “我相信比尔·盖茨的四个假设。”在接到“你认为未来的信息世界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时王建硕开门见山地回答说,“只有在这四个假设被我们双方接受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继续探讨这个问题。而巧合的是,比尔·盖茨的这四个假设,也正是我对未来世界的看法。”

  王建硕提到的这四个假设是:所有的事情都是数字化并且可传输的;所有的网络都是一体化的;宽带无限大;芯片无处不在并实现相互的连接。

  这看上去有些晦涩的四个假设其实并不难以理解。

  事实上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很难想象图片有可能用数字化的方式存在;1998年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想象视频用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到现在,几乎所有的视觉元素都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并传输,很多不能想象的事情变成现实,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不能想象人类的触觉和味觉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并传输,但在未来我不认为这无法完成。”王建硕说,“当然这样的想法可能会有些天马行空,但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的话,世界确实就在这样发展着。实际上人类社会并不是离不开互联网,如果互联网今天突然不被允许使用,人类社会一样会继续生活。但在所有网络一体化、宽带无限大的未来,人类社会将无法想象离开互联网的生活。”

  这听上去或许的确有些天方夜潭,但历史的发展往往就是这样无厘头。在爱迪生发现不到两伏特的直流电时,他或许完全不可能想象到现如今高达几千几万伏的高压电网———就像在那个年代,人类不可能想象到如今的世界对于电网会有多么依赖一样。

  “所以我相信比尔·盖茨。”王建硕说,“未来或许的确是不可想象的,但机会不是,因为改变世界的往往并不是天才。”

  “天才永远不是改变这个世界的核心力量。”王建硕说“人类社会为什么总是以固定的频率进步?我觉得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群体的发展并不由最聪明的人决定,而是由最主流的人群决定。所以我比较看好类似email这种成熟技术在未来六到七年之内的大规模应用,这对人类知识的传播速度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现在看上去很先进,很热门的一些技术,他们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缓冲才能真正对世界造成直接的改变。”

  王建硕说2006年自己接触到非常多的的新鲜技术,“组合技术、去年的P2P,今年的二维码,视频共享、语言处理能力、协同工作等等技术都是非常热闹的,甚至看得我眼花缭乱。但作为创业者来说,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敏感度而不能盲目地信任技术或者技术崇拜,那是不现实的。从一开始,我做公司就坚持要对客户妥协。有一些技术或者功能使用之后,业内人士会叫好,会觉得很酷,但用户不会使用,或者感受不好,那么我们就放弃,就妥协。因为事实上决定某一项技术是否能真正改变人类世界的并不是发明或者创造这项技术的人,而是最终的使用者。”

  “从1999年上海第一张公共交通卡的诞生,到2006年世纪大道站全面启用无人售票用了七年;1998年短消息的诞生,到大众开始广泛使用短消息的 2004年过去了六年;从搜索引擎作为单独的公司出现,到成为大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大约也是六年;从2000年南航推出电子机票到2006年纸质机票开始准备退出历史舞台也用了六年。这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科技就是在不断地左脚走一小步,右脚再走一小步,然后左脚才能再走一步的小步快跑中不断走向更广泛的应用。从科技的诞生到应用的这六年到七年,不但需要我们努力推动,更要耐心等待。这个世界,需要时间。”

互联网,我醉我做

    王建硕说自己是一个老好人,他把自己的狂妄压低,藏到一个大家都看不到的地方,甚至连自己有时候也找不到。他回答问题时,反应非常快。遇到稍微棘手的问题,便以看似漫不经心的语气开始,这是他回应的一个缓冲平台,边思考边回答,然后才是渐入佳境的谈话展开。

    他喜欢把“很多”说成“很多很多”,把“非常”说成“非常非常”,所以你知道了,他是喜欢强调修辞的。不仅修辞,他还喜欢打比方说,喜欢自问自答,很少大笑,偶尔要点掌声,他很从容地面对尴尬。总之,他用润物细无声的风格,成为了一个感染力极强的演说者。注意,在这里说的是“者”,而不是“家”。因为他自我纠正了好几次,不是“IT评论家”,是“IT评论者”;不是“IT史学家”,是“IT史学者”。他赞同周鸿祎的“人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粉饰”,所以,他极力避免粉饰自己。

   在互联网中,他有三种身份:客齐集的执行者、IT评论者、 blogger(写博客的人)。做客齐集,他知道应该是早上八点钟开课,但是不得不跟一大帮人一样,凌晨三四点就起来占位子;做IT评论者,他知道预言家不好当,知道现在坚持的观点三年后或许就会变化,但是仍然乐此不疲地玩着脑力游戏;做blogger,他也曾迷茫过,不知道自己坚持每天博客的意义何在,但是他相信keep doing下去,会有点什么……

    在这个互联网世界里,他有“世人皆醉,我亦醉,但我知我醉”的认知,自在地做着。

要不要退学

    这样说上海交通大学的人千万不要不高兴,王建硕进了交大,当时确实郁闷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没有当时的要死要活,现在也不会这么从容”,王建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是因祸得福。

    “我的高考成绩比清华大学高了60分”,以压倒绝大多数人的分数进入自动化系,年轻气盛的王建硕并不甘愿,“当时就走进了牛角尖,觉得以后找工作都不好意思把简历往外拿”。他想要不要退学,要不要再考清华。第一个学期,他就跑到系里面要退学,老师干脆地说,不准退学,如果功课中出现四门不及格,肯定自动退学。

    他这个班长完全就是挂名,从来不点名,他们班的出勤率直接跌到百分之五十以下。整个大学一年级,王建硕什么事儿也没干,每天到了晚上,就跑到湖边,一坐就坐到凌晨一两点,然后回宿舍倒头就睡。于是嘲讽的事情来了,期末考试,高数挂了红灯,刚好59分,从此失去所有的选优资格。可是,王建硕没有如愿以偿的感觉,当真正有一门功课不及格的时候,他真怕了,想以后不能不及格了。

    但是,他仍然没有变成一个用功的好学生,把大部分钱换成上机票,整天泡在机房,自己编程,从来不上课。“如果我每天像其他的学生一样,每天把作业做完,在交大的成绩也非常好,估计现在又是另外一个人。”当时所有的人都在打游戏,王建硕不打,而看到谁在用他的电脑打游戏,他就直接拔电源。他自娱自乐在自己编程编小游戏的世界里,他最得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他编了一个群聊程序,他们同一届的计算机系上课结束后,都拿那个东西聊天。这是他的河南老乡Wendy告诉他的,这个计算机系的老乡,最后成了他的老婆。

    学没有退成,也不想因为功课不及格被自动退学,王建硕决定呆在交大了。尽管回忆起大学生活,他唯一的感觉便是遗憾,王建硕仍然做了不少事情。他组织第一届河南老乡会,自任会长,参加每周三晚的英语角。1998年,与刘小光创办火速公司。“不过,我创办的那家火速已经早就死掉了,它起死回生了不知道多少回,现在拿到Google代理权的那个火速完全是刘小光的”,王建硕很注意不粉饰自己。

YAHOO是什么?

    1995 年,复旦一个教授到交大讲了一门课,叫做《互联网的神话》。他提到一个叫王建硕从来没听到过的名字———yahoo的名字。教授给他们讲得很多刚刚在硅谷发生的热乎热乎的新闻,让王建硕依在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边,对于里面的瑰丽景象,他开始好奇地探头探脑,只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今后的自己会跟这个行业牵扯不断。

    “1995年是个什么概念?当年8月,网景(Netscape)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迅速上涨n倍,宣告整个互联网神话的开始。”

    1998 年,王建硕开始制作网页,慢慢接触互联网。大二、大三的时候,他着迷于IT历史,当时甚至有些疯狂,花了很多精力看IT的历史,他把1975年到1995 年的历史,都摸得很清楚。大三的时候,他订了一种杂志,大篇幅的介绍风险投资,里面有一些案例,其中涉及到yahoo,他觉得亲切起来了,想起大一时听的讲座,对互联网愈发地感兴趣了。

   王建硕毫不掩饰毛向辉对他的影响。“他比我高三届,是非常好的一个师兄,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的关系不是非常非常铁,凡是你觉得是你一个榜样的人,都不会跟你太近。如果太近,就立刻不是榜样了。在上海的互联网圈子里,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他了。他是一个很神的人。”

    王建硕读大学的时候,他们互相就已经知道了,但是一直没有见过面。2000年,王建硕已经是在微软的第二年了,当时毛向辉也是微软的一个partner,王建硕每天都听到他的同事跟毛向辉通电话,他知道那就是毛向辉,但是一直没有机会见面,直到2002年底才第一次见到他。互联网,我回来了

    1995年到2005年,转眼间十年就过去了,又一个新的互联网高潮来临。

    “1999年进入微软,将近六年的时间里,从工程师到咨询师,做过很多不同的职位。十年过去了,回到互联网,有种互联网我来了的感觉。2005年是最好的一个时机,我的很多朋友不是在见VC就是在见VC的路上,这是一个互联网的热门时代。”

    2002 年,王建硕开始写英文博客,一个月有两百万的访问量,什么关于上海的新闻都有。最初写博客,他是简单的想法,“创造出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可以粘贴我的简历。”而中文博客,王建硕并没想到会有比英文博客更大的反应。毛向辉当时点名让他坚持写,“刚开始前面80篇,全是很搞笑的,而且我说随时可能停掉的。”

    今年,做了客齐集以后,王建硕开始用心经营中文博客。

    “选择客齐集,因为我比较喜欢eBay,他们的人很打动我。从上到下,所有的人都在想,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而且是发自内心。”只因为喜欢eBay,所以做客齐集,王建硕甚至在签保密协议之前,都不知道他要做的项目是什么。

    客齐集做商业计划的时候只有王建硕一个人,然后在复旦学生中招了一名实习生。现在的团队慢慢做得越来越大,它与eBay是一个互相补充的关系。“就像微软做 Windows以后,还要做Office一样。eBay发现如果不要在网上拍来拍去,而是直接把自己的信息往网上贴,然后有人来看,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式。”王建硕显然对这种商业模式信心满满,“与eBay是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一个核心是拍卖,一个核心就是商业。”

     他对客齐集做必胜的打算,“客齐集一定要成功,启动资金非常巨大,我不计成本也要让它成功。”网站有两种,一种是碰运气型的,这个不在乎时间,如果需要迅速长大,就要在线营销,新浪的旗帜广告是七分钱,百度是两到三毛钱,Google是三毛钱,如果算访问量一百万每天的话,就是每天可能花掉二十万。行为艺术者

    王建硕喜欢早上起来泡杯茶,在院子里呆一会儿。他还喜欢在在家里大宴宾客,院子里的桂花开了,也会叫一大帮朋友来,买一把大伞,放点音乐,“跟衡山路的酒吧没多大区别,这就叫生活在此处。” 朋友说,王建硕有时候就是一个“行为艺术者”。

    王建硕也喜欢旅行。去年12月,他和Wendy就做了一次横跨北美大陆旅行。从圣弗朗西斯科到费城,到芝加哥,然后再到纽约、华盛顿,最后回到芝加哥,花了整整一个月。12月25日,纽约的圣诞节非常冷。他和Wendy两个人,第二天共同的想法是去纽约的公共图书馆取暖。他们还故意省钱。尝试着每天吃两顿饭,早餐往后退,晚餐往前提,到晚上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互相安慰说,睡吧,睡着了就不会饿了。有时候坐地铁到很远的地方,买了一个方便面,用温水泡了吃了以后,又坐地铁回去。他们每到一个城市,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剧院,去看一场戏。所以也养成了习惯,他们现在住在东方艺术中心附近,特别喜欢去那里,即使是在里面躺着睡觉也觉得心满意足。

    有朋友曾经告诉过他,35岁之前不要积累任何地位和财富,他这样做了。同时,把出名也看得淡,“所谓的名人,只是一个虚名。其他人提到王建硕,我认为那只是一个符号,觉得他说的不是我。”他有时候也会担心,太多的期望让他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我本身自己是一个土人,很普通的人。有人骂我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尼采说的,任何人做一件事情,人们只会批评它或者赞扬他,而不会理解他。同样的,很多人赞扬我,也不一定是理解我。”

    上星期,王建硕刚过完自己二十八岁的生日。他承认受父亲的影响比较深,父亲是老交大人,去过很多地方,然后在洛阳安家。妈妈是老师,典型的知识分子。Wendy和他是被交大录取的河南前三名,王建硕是第一名,她是第三名。“她的性格跟我很像,她的执行力很强。她现在处理很多项目,如果是我处理的话,有些项目我就会放弃了,我是追求完美的,要么是很好的,要么就是很烂的。有的项目我看已经快砸了,我就没有兴趣把它修补,但再差的东西,她还是会坚持,做不到九十分,也能达到七十分。”他们不太会讨论IT,更多讨论生命层面的问题,还有今晚去哪里的吃饭。对付妻子,王建硕很简单,每每她抱怨的时候,他就负责在旁边“是啊,是啊”地点头。“我发现这活儿挺简单的,只要说是啊,她就会很开心。”
王建硕语录


  1.人都有私心,只有满足了这种私心,才可以让公益的事情做得更好。
  2.关于任何新功能,要让用户用行动投票,而不是用嘴巴投票。
  3.当互联网遇到了真实的世界,当互联网变成和电话一样的沟通工具,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个安全的面具的时候,它的春天就真的来了。
  4.以前,我在做愤青的时候,看到有些挺烂的东西反倒广告做的到处都是,用户节节攀升的时候会说:“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有钱吗?”现在,我总算明白了“哈哈。的确没什么了不起..
  5.当努力了解观点背后的人以后,就会平和的多。即使有时候是谩骂,也不用动怒:尝试理解,而不是简单的赞美,或者指责。王建硕:关于生活

关于尊重

社会对钱和名的追逐,归根到底就是对于社会的尊重的追逐。如果这种尊重不是建立在钱或者名望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特殊的塑料片上面,我相信也会有人每天忙于收集他们,并且互相比较。网络游戏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可是又有谁能看到现实社会其实也是练级和积累各种各样“经验值”的地方呢?

关于时间

所有人对时间的珍惜,就源于每个人必死的事实。对自己的老去和死亡的恐惧,让每个人对时间的珍惜到了无以复加,诚惶诚恐的地步。有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就是连续一年什么事情都不做,仅仅每小时打卡一次。这个名为《打卡》的行为艺术让我很受启发,就是每个人可以选择随意的支配时间,甚至用什么也不做的方式来支配,而不是让时间支配。

关于名声

很多人想要出名。美国的一个谚语说,每个人这一生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此话不假。当很多人谈及你的时候,自己应该意识到,这仅仅是短暂的15分钟而已,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尤其当名声传播超出自己日常的圈子,当那些从来没有和自己促膝聊天的人也开始对这个名字进行评论的时候,更要意识到,公众的那个名字和自己根本不是一码事。就像无数的公众名字一样,那个名字是个近乎于虚构的小说人物了。尼采的看法我非常同意,我们总被人赞美,或者指责,却很少被理解。赞美和指责的人的观点相对于自己的观点来说,相差并不太远。对于出名,的确是获得的越多,失去的越多。

关于幸福

幸福或许来之不易,却和金钱无关,和名声也无关。

幸福或许和期待相关,当我们对物质的期待提高的时候,我们就不幸福。我们要汽车更快些,但到底多快才算快呢?我们要屋子更大些,但多大才算大呢?我们不断的用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把奢侈品变成生活必需品,又创造出更多的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直到我们形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的财富开始用我们不需要的东西的多少来衡量了。

幸福或许与智慧和理性相关。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来平衡心中的烦躁,去除心中的时刻都会到来的心魔,或者能够理解世界上种种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的现实的。这和改变社会无关,只和增加理解的能力有关。

幸福或许还和时间有关。当自己要的,可以安全,舒适的放在自己有的时间里面,人就相对容易幸福。在小城市里,即便步行上班,只要时间在自己的控制之内,也比开着宝马拥阻在大城市的马路上来的开心,因为前者,时间是自己的财富,后者,自己是时间的棋子。

关于内心

关注外界的,物质的世界,关注社会的大多数人的想法,会让人沮丧;我们不如关注内心,关注艺术。

绘画让人掌握美,让人发现自己不曾注意到的细节,让人更清楚地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哲学可以慰籍各种不完美的现实,让人可以永远在迷宫里面可以抬头看到相对稳定的星斗,从而获得信心;诗歌纠正不是那么健全的人的思想,治愈城市给于人的心灵的创伤;小说可以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社会,更多的理解以前自己不理解的现象;以及散文,不断提醒人们自己已经拥有的,却不曾留意的。只有这些,才比金钱,物质,名声更容易让人幸福。

总之,我认为,生活永远的是美好的,虽然我知道很多人不这么看。

Rate this post
No tags for this post.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