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上的瓦尔登湖

车轮上的瓦尔登湖

閱讀本文約花費: 8 (分鐘)

用了三天时间读完《车轮上的瓦尔登湖》(Walden on Wheels),畅快,尽兴。也许你还停留或流连于19世纪美国作家亨利• 戴维• 梭罗的名作《瓦尔登湖》优美沉静的篇章中,而时间弹指一晃,如今已是信息流奔涌的21世纪。 这本《车轮上的瓦尔登湖》由当代美国80后作家肯• 伊格纳斯所写。通过离群索居的“车居”试验,试图探索一种低成本消费生活模式,由此卸掉背负一身的沉重债务,寻找一方通往自由之路的精神世界,借此,主人公向他的精神导师梭罗深深致敬。 读罢此书,你会惊异于当代美国与中国草根青年生活现状竟存在如此的相似:毕业即失业,身负房子、车子、金钱和工作的重压,被卷入现实的漩涡无法喘气,汲汲以求更好的职位、收入,更多的财富、名利,获得更大的所谓“成功”。曾经在心中描绘的美好理想国图景,在疲惫的现实面前渐行渐远,模糊粉碎。 谁的青春不曾迷惘。 当如今中国的青年大众在理想与现实的困境之中显出软弱浮躁,逃避抱怨,甚至不得不啃老,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已从18岁开始即走向独立——如果继续攻读本科、硕博研究生,必须一切依靠自己,自食其力。高中毕业后,主人公肯• 伊格纳斯离开了父母,通过向美国大学生贷款公司“沙利美”贷款读完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与美国其他普通大学生一样,2006年一毕业,他就背上32000美元的高额负债。 四处求职碰壁。当他在超市做着日复一日机械乏味的兼职推车工时,感受到极度的禁锢、压抑与痛苦,内心对自由和**的向往却日渐膨胀,几欲破壳而出。但沉重的债务像一副镣铐,囚禁着驱使着他在职场一路踉踉跄跄。 该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 “我希望自己能在需求上‘做减法’,避免丧失敏锐的洞察力。我不想被强势的文化吞没,麻木地循规蹈矩,把外部强加的观点当成自己的欲望去苦苦追逐。”他在心里与自我深刻对话。 他拒绝乏味的一成不变的人生,拒绝像大多数人一样“缄默而绝望地活着”。阿拉斯加徒步之行,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由精神之路的天窗,点燃了普罗米修斯“偷盗”的希望火种,对于“荒野”的无限热望和向往,驱使他一次次奔向无尽的北极之旅。 为了还清巨额债务,主人公肯• 伊格纳斯经历了如此丰富和冒险的打工及游历经历:超市推车工,阿拉斯加州冻脚镇保洁员、厨工、导游,育空河畔垃圾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船夫”,撘便车的背包客,密西西比州港湾市的志愿清道夫,“北极之门”国家公园巡山员,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快递小哥…… 在书中,你能读到详尽具体、生动丰富的当代美国青年生活百态,也能欣赏到五彩缤纷、绚烂魅惑的北极之光,险峻雄奇、风光无限、令人敬畏的山川之美,更能咀嚼到主人公求职碰壁的焦躁无奈,兼职打工还债的辛酸苦辣,荒野跋涉、“复古”航行体验的种种磨难与挫折…… 种种不凡的经历成就了愈挫愈勇的无畏“勇者”。债务慢慢还清,“自由”在向主人公招手,但肯• 伊格纳斯并未体会到完全轻松解脱的感觉。这位人文学科子弟开始思索起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他意识到还清贷款并不等于获得真正的自由,他内心一直追寻的,并非高薪完美的工作,名利两全的人生,而是持续不断的自我提升、自我超越。 他打算重返校园,一番拼搏努力,肯• 伊格纳斯幸运地考上了杜克大学人文专业研究生,然而他再也不想举债读书。借鉴效仿梭罗的“瓦尔登湖”式生活方式,他在校园里开始了“车居”的日子,“大隐隐于市”,最终“零负债”完成了研究生专业课程。 “瓦尔登湖”与其说是人们对隐居生活贴上的符号和标签,不如说是践行者们深植于内心的对物质世界的“断舍离”。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说明自己:“我在我内心发现,我有一种追求更高的生活,或者说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能。”他宣称自己“最大的本领是需要很少”。 主人公肯• 伊格纳斯与自己的精神导师梭罗隔空对话并身体力行,将对物质的需求和欲望降到最低,将“越简朴,越自由”实践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新的可能。“这个社会总是用个人占有物质的多少来区分贫穷和富裕。……人们总希望得到更多东西,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意,无论薪水高低、生活舒适与否、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欲望永远不会消失。”如果人们总是持有这种观点,那么将永远无法摆脱贫穷。而梭罗深信:“如果人们愿意简单、明智地生活,那么在这个世界上维持生计非但不是件苦差事,反而是一种消遣。” 以自身的生活经历为丰富素材,肯• 伊格纳斯写下的文字真实可感,血肉丰满,充满了温度与质感,处处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人文主义光芒。他如此热爱自然,以至于他开始警惕城市,警惕它们那些精细矫饰对人及其居住地产生的可悲作用。世人在他人艳羡的目光下纸醉金迷,渐渐遗落了真正的性格和坚定的主见,而他已经“不再屈服于流行的风潮,不再盲从别人的价值观”,将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命运赋予了无限可能。从杜克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旅行作家,继续用双脚勾勒荒野的轮廓,继续记录人生、探寻自我、探寻自由。他一直走在路上,并用他的亲身实践告诉人们: ——你若拜入消费主义者的教堂, 必须永远供奉变幻莫测的时尚教主。 但是自由不同, 它是一双真诚的眼睛, 一副健康的体格, 一阵开朗的笑声。 流行的浪潮起起落落, 自由却永恒不变。

4/5 - (1 vote)
No tags for this post.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